4月16-18日,第十一届中国海上风电大会暨产业发展国际峰会在厦门召开,永福股份首席设计师兼副总工程师刘蔚受邀参与“技术创新·高质发展”圆桌讨论,系统阐释了“海上风电+”模式如何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。同期,永福股份发电事业部电控室主任张起超发表《海上风光同场及风光差异化研究》专题演讲,提出“风光协同开发全生命周期价值模型”,为海上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随着“海洋强国”战略与“双碳”目标深入推进,海上风电正从单一能源开发向多业态融合转型。刘蔚指出:“‘海上风电+’的本质是科学用海、集约用海,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海域资源的多维增值。”以永福股份研发的“兼具人工鱼礁功能的海上风电基础”为例,固定式单桩、导管架及漂浮式基础不仅支撑风电机组高效发电,更通过结构优化形成海洋生物栖息空间。这一技术已在“国能共享号”项目中实现规模化应用:项目采用吸力锚系统,单台安装仅需6小时,沉贯成功率100%,创行业纪录;投产后年发电量超3500万度,同时养殖收益达数百万元,验证了“能源开发-生态保护-经济增益”三位一体的可行性。
同时,“海上风电+”模式正持续赋能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。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与三峡东山杏陈光伏项目中,永福股份通过“风电+文旅”“渔光互补”等模式,实现海域利用率显著提升、年减碳超百万吨,推动客户从单一发电收益向综合效益跃升。刘蔚指出:“技术价值需贯穿规划、设计、建设全链条——从抗台风设计到集约化施工,本质是为客户降低边际成本、提升投资回报。”
张起超进一步从“风光同场”角度深化技术逻辑。他指出,海上风电与光伏具有天然地互补性,可构建“时空-市场-政策”三层协同体系。风光同场项目可设计共享海缆、海上升压站等设施,有效节省投资费用及审批周期。“技术协同的本质是打破行业壁垒,通过全链条资源整合为客户创造增量价值。”张起超提出“全生命周期价值模型”:在项目前期,统筹风光规划降低用海成本;在建设期,模块化施工与装备升级压缩工期;在运营期,共享运维资源提升效益。
永福股份主编的《海上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规范》将于2025年执行,填补行业标准空白。张起超表示,团队正探索“风光储氢”一体化模式,通过海上风光电制氢推动化工产业绿色转型。“技术突破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。”他总结道,“从‘单兵作战’到‘协同共生’,海上能源的未来属于敢于破局、精于融合的开拓者。”
从风渔融合到风光同场,从技术突破到标准引领,永福股份以技术为锚,以需求为舵,持续探索海域资源高效利用的创新路径。正如刘蔚所言:“海洋经济的未来,是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共赢。”未来,在“海洋强国”蓝图下,永福股份将其持续深化“海上风光同场融合”创新实践,推动中国海上能源从“规模扩张”迈向“质效共赢”,为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。